<
t6b4小说网 > 玄幻小说 > 美人记 > 第290节
    “哪儿能不乐意啊。”阿冽摸着媳妇的肚子道,“只是,我已与阿念哥说好了,咱们有了闺女,就与阿念哥做个儿女亲家。阿昀阿晏是今年生的,咱闺女是明年的日子,正好大一年,同年般配。要是配阿晔的话,阿晔明年就七岁了,有些大了。当然,如果孩子们实在投缘,也不是不行。反正阿念哥仨儿子,随咱们闺女挑。”

    余幸都不晓得此事,狠捶了丈夫一记,“你怎么不与我说!”

    “这不是说了么。”阿冽道,“是去岁说定的了,那会儿你还没怀上呢。我担心说了,你再急怀孕的事。你不常夸阿晔他们吗?”

    余幸哼一声,算是领了丈夫体贴的情,还是有些不满道,“孩子好是一回事,亲事是一回事,万一以后脾气不相投如何?”

    “我就不信,难道阿晔他们兄弟三个都与咱闺女不相投?”阿冽很是看好这桩亲事的,道,“你不是常夸阿昀是福星么。”说着,阿冽搔搔没毛的下巴,道,“其实我比较喜欢阿晔,这小子念书上十分伶俐,阿念哥就是探花出身,以后说不得阿晔得考个状元呢。要是阿晔中状元,你说这亲事好不好?”

    余幸铁面无私,摸着肚子道,“那就谁中状元,就嫁谁。”

    阿冽笑,“好一个势利眼的丈母娘!”

    余幸气笑,虽不满丈夫给闺女定下亲事,可转念一想,大姑姐夫的确是极会念书的人,倘如丈夫所言,几个外甥那般出息,也当配得自己长女,便又捶丈夫一记,道,“以后再说,小孩子的性情哪里说得准。得性子合适,才好做一辈子夫妻的。不然,非但害了孩子们,咱们与姐姐姐夫还如何相见。”

    阿冽完全不是这等心肠,阿冽道,“放心吧,要不是孩子们年岁差的太多,我还想阿曦做儿媳妇呢。”只是,眼瞅着阿曦一年大似一年,他跟姐姐实在年岁差的有些多了。

    余幸好笑,“也不一定以后姐姐就不生闺女了。”

    “那咱们说好了,不论闺女儿子,必要做一门亲的。”阿冽趁机道。

    余幸不想自己不留神入了丈夫的话中圈套,没好气道,“以后再说!”

    除了给儿女定娃娃亲这一点外,余幸对丈夫近来的表现甭提多满意了,就是,肚子里的淘气鬼没一刻消停,余幸孕吐的,整个年下半点儿好东西都没吃上,连惯常吃的血燕都是吃一口就吐。奇异的是,有一回见着铺子里送了辣白菜来,余幸突然就胃口大开,她以往很少吃这种重口的菜,这次却是一见之下就流口水,一个人吃了一碗,险把大家吓着。

    独何老娘见怪不怪,道,“让阿幸吃。有身子就这样,以前我怀着阿冽他爹时,就爱吃醋腌萝卜,也是一吃一碗,闻见那味儿就特忍不住。”然后,何老娘掐指一算,“酸儿辣女,阿幸爱吃辣的,嗯,这胎多半是个闺女。”

    沈氏道,“一般怀了女儿,肉皮儿细致。怀了儿子,则肉皮粗糙。阿幸这个,像是儿子。”觉着一说肉皮儿粗糙,媳妇就有些脸色微变,沈氏笑道,“你头一次有身子不晓得,我怀阿冽时就这般,脸上都长了斑,待生产后,就褪下去了,你看我脸上,哪里有斑来着?”

    余幸细看婆婆面颊,虽不可避免的在眼角眉梢留下了岁月的细纹,可较同龄人是极为细致的,难得的是天然白晰,完全看不出是村姑出身。余幸摸着自己脸颊,回忆道,“大姐姐怀着阿昀阿晏时好像也是如此。”

    “是吧。一般怀了儿子都是如此。”

    余幸听着婆婆介绍孕期经验,也就不大在意自己脸上生斑的事了。只是,到底跟婆婆打听了几个去斑秘方,沈氏笑道,“哪里有什么秘方,我一般怀孕时就是用一些花露花油,其实它的就都不用了。待产后,自然就细致回去了。”

    余幸又问了是什么花露,花油又是什么,然后,听婆婆讲后,又决心待明年一定得细同大姑姐打听一二,生儿子虽然重要,容貌的重要性,也完全不亚于生儿子啊。

    待过了年,何老娘原还准备带着孙子去沙河县呢,不想却是传来阿念升任北昌府同知的消息,升迁调令自然是从吏部下来的,到了北昌府时已是二月初,原本是极显眼的升迁,却被一桩国朝大事完全掩盖,那就是,今上立六皇子穆梵为皇太子,已祭天祭祖,广谕天下,接连而下的还有立太子时的大赦天下,以及诸多惠民谕令。

    相对于这桩盛事,阿念这种升迁简直丝毫不起眼。

    也就是何家很为江女婿高兴啦,主要是,他家也不认识哪个是太子殿下哩。尤其沈氏,眉开眼笑道,“这就在一处了。”又张罗着翠儿过去把东西厢都打扫出来。

    余幸听到大姑姐夫升迁的消息,自然也是高兴的,见婆婆张罗人收拾屋子,就知是给大姑姐一家预备的。余幸忙道,“母亲,我那里就有现成的地方,那么大个园子,就是大姐姐、三姐姐、江表哥他们一道搬过来,也住得下。”

    “不用,让你大姐姐他们住我这里就是。你现在有了身子,别吵着你。”

    余幸笑道,“哪里怕吵来着,我现在就喜欢孩子们。反正有的是地方,我一直说让太太和老太太过去一道住着,你们一直不肯去,这屋子,总空着也没人气,正该热闹些才好。”

    沈氏也乐得小辈们在一道亲近,见儿媳妇这般懂事,自是笑眯眯应了。

    余幸还命人打了两副极精致的八宝镯子,准备送给阿昀阿晏,其实,主要是为了给阿昀的,阿晏这个是顺带,因为,余幸觉着,是阿昀给自己带来了好孕道。

    阿念这里升了官,余幸还回了祖母家一趟,祖母曾告诉她,祖父原是要今年致仕的,余幸虽有身孕,也是但有时间就回祖母家去看望两位老人家的,时不时还留下来住上一二晚。如今两桩幸事降于头顶,余幸就打算带着丈夫到祖父祖母那里乐呵一二。

    阿冽问,“如何是两桩幸事?”

    “其一,是大姐夫升官。其二,自然是立太子了。”余幸到底是大族出身,何况家里的确是皇后娘娘近亲,余幸于宫中事知道的就比寻常人要多的多,她悄与丈夫道,“今上膝下六位皇子,唯六皇子是自幼抚于皇后娘娘膝下的。”

    阿冽此方明白媳妇这是高兴啥了,说来媳妇还算皇后娘娘的远房亲戚来着。阿冽一向有啥说啥,这般想,就这般说了,笑道,“说来,你还是远房皇亲哪。”

    “什么叫远房皇亲啊?真个不会说话。”余幸嗔丈夫道,“别人八竿子搭不着的还恨不能攀上承恩公府去结个亲呢,也就是舅祖父家是书香人家,最要脸面,再不肯以外戚压人的。太皇太后她老人家的娘家承恩公胡家,听说还有不少干儿干孙的亲戚呢,那才叫个没脸没皮。咱们本就是亲的,也不是皇后娘娘做了皇后才开始走动的,舅祖父这一辈,就嫡亲的兄妹三人,我祖母最小,结果嫁得最远。祖父官运极坎坷,初时乃是二榜传胪,结果,刚入翰林,就开始守孝,足足守了十年,把祖父母、父母的孝都守完了,祖父这才出仕,谋了北昌府的差使。祖母随祖父回乡守孝,十多年没回帝都,待回帝都城的时候,皇后娘娘就已出嫁了。虽远在北昌府,每年也都有来往。我爹、我姑妈成亲后都留在了帝都,多承皇后娘娘照顾,可惜娘娘无子,我们小时候,都去过五皇子府,皇后娘娘十分喜欢孩子的。”余幸虽然是个有些骄纵的,说来是个单纯人,想到待她不错的皇后娘娘因无亲子,而只能将抚于膝下的六皇子扶上帝位,不由轻声一叹。

    阿冽安慰妻子道,“如陛下皇后这样的人物,定是神仙转世,命数往往关乎天下苍生,与咱们这等凡人不同的。”

    余幸很有些迷信思想,闻言点头,“你说的也在理。”

    阿冽正色,“以后得叫相公了啊,不能闺女出生了,你还你啊我啊的。”

    余幸白丈夫一眼,“姐姐还经常叫姐夫的名字呢。”

    “他们那是自小一道长大,说来,叫了阿念哥多少年,我总改不过来。”阿冽笑,“阿念哥也是,有时都唤姐姐,子衿姐姐的。我每听了都想笑。”

    “姐姐和姐夫是不是打小就这么好啊。”

    “当然了。小时候阿念哥就特喜欢跟姐姐在一处,姐姐去山上挖野菜捡野果,他都会跟姐姐一道去的。”

    “以前咱家有那么穷么,还挖野菜捡野果的?”不是说婆家也有好几千亩地的么,亏得现在日子不错,要不余幸得怀疑婆家是骗婚了。

    阿冽道,“每年春天都要去山上挖野菜的啊,做野菜饼,野菜蒸饺,啧啧,你不是都特喜欢吃么。”

    说来丈夫家就一道菜很合余幸口味儿,便是野菜蒸饺,又香又鲜还带着淡淡的一丝野菜的甜,余幸闻言就知自己误会了,道,“我还以为是没饭吃去挖野菜呢。”

    “没饭吃说的是祖母小时候,那会儿打仗,闹饥荒,地主家都没的吃了。”阿冽道,“咱家虽不是大户,吃饭也是不愁的。”说着,阿冽侧侧身,看一眼窗外,还是积雪未融呢,道,“这北昌府春来就来得晚,这会儿野菜还没露头,不然叫人去郊外寻些来,你最爱那一口。”

    “说得我又馋了。”

    “再说个叫你馋的,姐姐还会烙千层饼,一层一层的放的葱都不一样,这饼,就得春天烙,一层放水葱,一层放野葱,一层放香葱,烙这样的饼,不能用素油,亦不能用羊油,必要用牛油,唉哟喂,那个香哟。”

    孕妇甭看吐起来昏天黑地,但,吐完之后想吃东西也是真的。余幸眼下倒是不饿,但给阿冽这般绘声绘色的一说,一时控制不住,竟吞起口水来,把阿冽笑的,直接瘫炕上了。

    余幸气的拍打他数下,令他去给自己烙饼去。

    阿冽笑道,“这里还没见过野葱,水葱也没有,就是一尺长的大葱,烙饼也不好吃。”

    “那你馋我做甚!”余幸说饿就饿,实在无法,使唤阿冽去给他端了半碗辣白菜过来,阿冽很体贴的为妻子再配了两碟酱菜,一碗白饭,余幸瞅着这些吃的很是忧愁,叹道,“我以往听姐姐说,怀孕时多吃水果,孩子生出来才水灵,我就吃得下这些腌菜,万一孩子生出来像个老白菜帮子可怎么办?”

    阿冽笑得手打颤,递盏茶搁妻子手边儿,道,“怕啥,我听太岳母说,你刚生下来时,还不如白菜帮子呢,这不现在也挺水灵么。”

    余幸又给气笑了,小夫妻俩斗了几句嘴,阿冽忙服侍着媳妇吃腌菜了。

    阿念那里接到调令,倒不至于太过讶意,对于国朝立太子的事,阿念更没半点儿感觉,凭他现在的官位,给太子殿下送礼都不够格呢。接到调令,就要先去府里拜见上官的,阿念想带子衿姐姐一道去,子衿姐姐道,“不成,阿昀阿晏还太小,都吃奶呢,哪里离得开。”

    阿念想想也是,要是断了奶,还能托朝云师傅帮着养几日。于是,阿念只得一人去了府里,何子衿叮嘱道,“想来不说,娘也会帮咱们留意宅子,不过,还是说一声,最好是近些的宅子。”

    阿念应了,带着子衿姐姐给收拾的衣物,带足了随从,就奔北昌府去了。

    余巡抚见着阿念极是高兴,当头一句就是,“东宫得立,天下大喜啊!”

    阿念记得皇后娘娘是没有亲儿子的,但见余巡抚如此喜悦,阿念不禁暗道,余巡抚真乃国朝忠臣啊,这立太子也好几天了,怎么还这么喜哪?!此念也只是一瞬,阿念立刻想来,或者得立太子的这位皇子与谢皇后关系亲厚吧。阿念并未多想,只是虚应几句,“是啊,大喜大喜,同喜同喜。”

    阿念种种神态转换,自然逃不过老狐狸余巡抚的眼睛,余巡抚暗道,看来,他是一点儿都不知道的。

    作者有话要说:

    那啥,因着先时阿幸那臭架子问题,所以,让她孕吐期吃腌菜吧~~~~~~~~~~

    ☆、第376章 北昌行之六十四

    第376章

    余巡抚想到阿念竟对自己身世一无所知,但转念再思, 倒觉这也并非坏事, 倘阿念真知晓一些什么,这心怕就要长草了。余巡抚自然看中阿念与太子殿下的关系, 当初让嫡长孙女与何家结亲,未尝没有此间缘故。当然, 这也是何家门风宽厚,阿冽也不算无才, 余巡抚方能定了决心, 不然,便是再看中, 余巡抚也不见得就真舍得拿嫡长孙女下嫁。

    关系是关系, 本事是本事, 这是两样, 缺一不可,不然, 想往上走也难。现成的,太皇太后娘家承恩公府胡家就是一例,家里全仗着太皇太后,先帝在时, 胡家还算兴旺,毕竟,这是先帝舅家。今上一登基,胡太后升了太皇太后, 可胡家的光景倒不似先帝在时了。无他,家族人才凋零,就一位有才有能的,还早早的被先帝赐府分了家的,便是老南安侯了,这位老侯爷凭军功封侯,却偏生是个怪胎,今上登基那年,他也不过六十几岁,于官场上还是壮年,便官儿也不做,爵也不要,就将爵位让给长子,自己去给先帝守陵了。

    当然,这位侯爷军事才干过人,哪怕去给先帝守陵,今上但有军机要事,也都会把他从帝陵召回,听一听他的意见。正因有这位侯爷在,承恩公胡家方得以保全家族在权贵间芨芨可危的地位。

    与胡家相对的是皇后娘家承恩公谢家,谢家也就是余巡抚的岳家,说到岳家,余巡抚很是有几分自得的。大舅兄虽已过身,但生前亦官至一部尚书,入阁为相。二舅兄外任,致仕前也做过一任总督的。正因岳家显赫,余巡抚年轻时官运坎坷,在家守孝足有十年,在老家将祖父母与父母的孝守完后,还能立刻出仕,所倚仗者,就是岳家了。当然,余巡抚自身功名够硬,回老家守孝前他是二榜传胪,仅次于探花之位罢了。倘不是当初回家守了十年孝,余巡抚此生成就当不止于巡抚之位。

    但回过头来说,北昌之地因是处苦寒,这里并不设总督位,他虽为巡抚,于政务上,便是北昌最大,头上还没个总督婆婆压着,岂不畅快。

    余巡抚依多年为官的经验,很是看好阿念这只潜力股,难得的是这只潜力股还有着不可言说的血统。依余巡抚看来,阿念做官上已是不错,这六年在沙河县,不论啥都是超额完成,也没见人家如何呕心沥血,事实上,听说江小县尊时有陪着媳妇踏春爬山滑冰之恩爱雅事,觉着人家过得悠哉悠哉的,偏生人家治内安稳,人口田地均有显著增长,还能抓人贩子缫山匪。就是在府中官场风评,江小县尊也不错,自从余家与何家联姻,江小县尊也算巡抚大人家拐着弯儿的亲戚啦,可人家来府里,以前啥样现在还啥样,一点儿都不盛气凌人狐假虎威摆臭架子啥的。既会做官,也会做人,简直是不想升官都难。

    当然,想升官,初时是容易的,如江小县尊,自县令升到同知,余巡抚就能帮着在折子里美言一二,其实,不必美言,把江小县尊这六年的建树拿出来列一列,就够闪耀的。不过,官场上,越往上越难哪。如余巡抚这样,多年在北昌府的辛苦,岳家这样的背景,自己在官场多年的经营,哪怕在北昌府政务上基本上他说了就算的,到底最终未能踏入总督的门槛儿。

    以至,最终止步于巡抚之位。

    余巡抚就很看好阿念,非但会做官会做人,还与太子殿下身负一半的相同血脉。

    余巡抚认为,阿念的将来,前途不可限量。

    而与何家的联姻,在得知六皇子为东宫太子的那一刻,余巡抚才算真正的放下了心中的重担:这也是他为子孙家族所做的,最后一桩重要的决断了。

    虽然看阿念啥都不知,余巡抚还是留了阿念午饭,并说到自己既将致仕之事,余巡抚笑道,“以后就是你们年轻人的天下了。”

    阿念笑道,“我等唐突小子,还需老大人多多指点,有时您说一句话,我们便能少走多少弯路。”

    余巡抚笑道,“再说也是老生常谈,无非就是好生做人好生做官,这些道理,你都晓得,是不必我多说的。这北昌府,我呆了大半辈子,这里呀,就是我第二个家乡。阿念,你既有毅力且沉得住气,肯吃辛苦于此地经营,你以后的成就,必远胜于我这等老朽,我唯一的希冀,就是希望将来一日,你能好生治理此地,这百姓们再富庶一些,不要让别个人一提到北昌府就是,唉哟哟,那等苦寒之地。这种口吻,真是听够了。”余巡抚说着笑出声来,眼角沁出一滴泪珠,住了几十年的地方,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,他的青春,理想,野心,都耕耘在了这片土地。这种感情凝聚在一处,结成这一滴说不尽道不尽的眼泪,甚至让阿念心里觉着沉甸甸的。阿念想,或者,这位老大人对这片土地的感情并不逊于这位老大人的勃勃野心。阿念正色道,“我自打出来做官,一言一行皆受大人指点。大人所言,必不敢忘。”

    余巡抚拉着阿念说了不少北昌府的事,包括官场上的一些事,余巡抚道,“我的致仕折子已是递了上去,若所料未差,当是田参政接我的位子。你明日去张知府那里,先拜见张知府,再去寻文同知,准备交接之事。你沙河县的事务,也需料理好,估计朝廷马上就派人接任沙河县的职司了。”

    阿念连忙应了。

    待酒过三巡,余巡抚微醺,阿念亲自扶了余巡抚进去,余太太笑嗔,“这老头子,一把年纪还吃醉酒。”

    阿念笑道,“老大人今日高兴,多吃了几盏。”

    余太太见阿念身上酒味也不轻,脸上泛红,命丫环上了醒酒汤,留阿念吃了两盏醒酒汤,又歇息片刻,方令他去了。

    阿念来北昌府,每天出去必有酒场,上峰留吃酒,哪里能不吃的。到了文同知那里,阿念也得设宴敬老前辈,文同知是转任晋中为官,依旧是同知,但晋中富庶,自然非苦寒的北昌府可比,故而,文同知亦是气色过人,直接就说他这里都收拾的差不多,随时可以准备交接,阿念便命三喜带人与文同知手下李师爷交接事务。别人家都是幕僚啥的,一般能做幕僚的,起码也得三十往上,三喜这才二十出头,至于三喜手下的人,更年少,年纪最大的十八,最小的还有十五的。文同知手下的李师爷都说,“真是英雄出少年哪。”

    三喜笑道,“不过是奉老爷之命做些力气活,大叔过誉了。”

    阿念一直没幕僚,先时想找,在帝都城没找着,人家嫌北昌府苦寒,略有些本事的不愿意来,那些没本事想混饭的,阿念也看不上。后来,到了沙河县,阿念仍是想寻几个师爷,想找个合适的太难了,后来把罗大儒请了来。罗大儒不愧大儒之名,连师爷的职司都精通的。只是,罗大儒半辈子坎坷,今好容易与好友重逢,让教一教江何两家的孩子,罗大儒是很乐意的,毕竟,孩子比大人可爱多了。让他帮忙县衙的事,他也能跟着出几主意,但钱谷刑名之事,这些太细致的,罗大儒一则年岁大了,二则,他也不愿意去操这个心。

    阿念也是个心眼儿灵通的,既是罗大儒不愿,他买了些年机伶小子,不是用来做活,就是用来教认字,然后,训练钱谷刑名之事的,找不着师爷,请罗大儒帮着分门别类的训练几个得用的小子,比师爷也不差什么。至于幕僚,大事找罗大儒出出主意,小事就用手底下的人,用上几年,都炼练出来了。

    文同知是个清雅人,不尚俗务,手下一应事务都是这位李师爷做主。阿念这交接之专业,所有文书,必得各司印鉴签名俱全,所有账目,必得清爽干净,包括所有在库盘点,其行事之俐落、仔细、有条不紊,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家大族派出的累年老吏过来主持的交接。

    李师爷一看这架式,很是与阿念亲近了一番,阿念不似文同知,不尚俗务,阿念就是个俗人,与李师爷打听起同知手下之事来,也说的头头是道,一看就知道人家是做过准备的。李师爷这眼瞅着要随文同知外任了,阿念与他打听,现成的人情,不做白不做。何况,看江同知行事,就知是个清明人。李师爷在外闯荡,亦知多与人行善之理,拈着三缕狗油胡就一筷子好菜,一盏好酒的与阿念絮叨起这同知之事来。还把自己辅佐文同知多年的一本秘账给了阿念,上头都是同知衙门三节两寿如何走礼的记录,李师爷笑道,“这上头的例,也是前任张同知传给我们大人的,用了这几年,再无错漏。只是此一时彼一时,今年府里调离任不少,听闻老大人也将致仕,新来的大人何等性情,还得大人多斟酌。”一任一任的上官,性子不同,礼物也要有相应的调节。

    阿念收了那秘账,笑道,“亏得李兄想着我,李兄何时与文大人启程,小弟好过来相送。”

    李师爷道,“待大人这里交接好,我等就要随大人去晋中赴任了。”

    阿念叹道,“这么快,以往我来府里总是匆忙,不得与李兄深交,今始知你我性情相投,却不想李兄就要远去晋中。此一去,不知何年再见了。”

    李师爷也是感慨,“是啊。”怎么自己就没遇到江同知这样的精干主家呢,虽然眼下主家啥事都听自己的,李师爷却更青睐江同知这般懂俗务会做官的,何况又与余巡抚有亲,纵余巡抚要致仕,听说余巡抚儿子在帝都已是三品侍郎。这位江同知既会做官,又有靠山,将来前程必是不凡。此一想,更添遗憾,觉着自己遇人不淑,没得好主家。

    阿念打听得李师爷要走的日子,必要去送一送的。

    此次他来北昌府,子衿姐姐打点了好几匣子上等红参让他带着,就是为了走人情用的。待得交接妥当,文同知离任时,北昌府官场自然也有一番送别,阿念便打点了两匣红参,一匣是给文同知的,一匣是给李师爷的。给李师爷的那匣,上面是红参,下面则有一暗格,是一层银锞子。

    李师爷一接这匣子就知里头不凡,李师爷要推却,阿念道,“此次晋中,路远山高,不知何日再见老兄。这几年来往北昌府,我与老兄也是略有交情,老兄与我推却,就是外道了。”他这次来,交接的痛快顺遂,李师爷不愧安安稳稳辅佐文同知六年的人,文同知那就是个摆设,庶务皆由李师爷打理。阿念每年来府里交夏粮,都是与同知衙门打交道,深知这位李师爷在细务上的本事。只是,彼时不好结交,就是结交,也就是正常的打点,彼此都心知肚明。如今文同知离任,官场上人走茶凉,以往多少与文同知亲近之人,此次前来送别的不过寥寥数人,这寥寥数人里,还多是同知衙门里看着新同知来送旧同知,过来拍新同知马屁,消息灵通跟着来的。阿念待文同知与李师爷却依旧如往,很是与文同知唱和几句,文同知是个清雅人,见阿念送的是红参,说他体弱让他补身体的,文同知又做了两首酸诗,此方与阿念道别。

    阿念亦道,“山高路远,前辈一路保重。”

    文同知上了车,阿念又送李师爷上车,李师爷道,“愿贤弟你官运亨通,倘有缘法,只盼他日再见。”

    阿念点头,“只愿与老兄再见之期。”

    文同知一行远去,待得事后,文同知与李师爷道,“江同知是个厚道人,惜先时未能深交。”虽清雅些,文同知亦是识得好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