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
t6b4小说网 > 玄幻小说 > 美人记 > 第372节
    正是因他这性子,他对皇家事并不大关心。

    只是,自先帝过逝,阿念并非自持他与先帝的血缘关系多嘴,实在是有些事,阿念就是旁观者也很有些看不过眼,好在,他看不过眼也不与别人说,都是回家与子衿姐姐嘀咕。阿念近来的在宫里帮着治丧,参与了一些关于国丧时的礼仪规矩方面的指导建议,故而,对新君生母曹氏很有些意见。阿念道,“没见过样儿的,就是寻常百姓家,死了丈夫,做妻子的谁不在灵前守着。先时皇后娘娘做月子,起不得身,可皇后出了月子,还抱着小公主过来呢。她倒好,先时好端端的哭灵,皇后一来,她立刻称病,硬说自己病的不轻。那夏青城夏太医,先时都给太宗皇帝治过病,仁宗皇帝在位时一直很信服他的医术,就是先帝病笃之时,服侍在畔的也是夏太医。这位太医,性子直,一给曹妃诊治,诊出她没病,就直接说了,曹妃脸上挂不住,便说夏太医医术不好,气得夏太医辞官走了。也就是陛下刚登基,每天哭的伤心,谁也不愿意拿这事叫陛下糟心。可这送先帝灵柩出宫入陵寝,谁不去送一送啊,韦相都私下给陛下提了醒,说曹妃不论如何都要露面儿的。结果,她又给摔着了。难怪先帝活着时就说她当不得太后之位,这都办的什么事儿!”叫阿念说,这就是个昏头昏脑的东西。

    何子衿便不解了,“怎么皇后出来哭灵,曹妃便病了?”她在诰命堆儿里,因诰命品阶过低,都是在偏殿的偏殿的偏殿陪哭,至于消息真不如阿念这参加治丧小组的人清楚。

    阿念叹道,“这也是我猜的,这哭灵得有排位,先时皇后坐月子,曹妃身为陛下生母,自然是在妃嫔里排在第一个。皇后出了月子,这是正经的一国之母,先帝元配发妻,陛下嫡母,不要说现在还没封曹妃做太后,就是以后曹妃做了太后与苏太后并立,她于礼法上,亦要差苏太后半头的。我想着,这等没见识妇人,约摸是不忿苏皇后排她前头吧?”

    何子衿都觉着好笑了,道,“这不是无稽的想头么。”就是当年慈禧太后也要叫慈安太后一声姐姐吧?这曹氏太后可不像有慈禧那份本事的人哪。

    阿念摇头,“国丧期间,韦相等人都顾及陛下颜面,这样的事,睁只眼闭只眼罢了。”

    何子衿问,“太后娘娘没说什么?”这里说的是谢太后。

    阿念道,“太后娘娘正伤心先帝崩逝,哪里有空管这些个。”

    阿念是烦死这位现在的曹贤妃,以后的曹太后了。

    何子衿想了想,笑道,“你不过刚来帝都,你在宫里可能有什么消息来源呢,可这事儿,连你都晓得了,你说,除了我这样实在排不上号的妇人女眷,还有人不知道吗?”曹氏自然糊涂,可这事传得人人皆知,也不正常。

    阿念一拍脑门儿,道,“亏得姐姐提醒,我是当局者迷了。”

    何子衿道,“这事与咱家不相关,便是有心人想传,倘曹妃不是做出这样的事,谁能无中生有,编排她呢。”说来是曹妃自己骨头轻,便是生了当朝新君,上前还有正经国母皇后与正经婆婆谢太后。你要真有本事把俩人干掉,你狂便狂了,如今儿子都指望人家辅佐呢。谢太后要与内阁一并要理朝政,苏太后倒不必理政,可苏太后的叔祖苏尚书亦是内阁之人。这会儿就把人得罪个光,就凭你是新君他娘?

    何子衿摇头,再三叮嘱阿念当差必要小心。

    其实,阿念就是在家念叨一二,不然,他得憋闷死。不过,他烦归烦,憋闷归憋闷,人皇家之事可与他半点儿关系都没有,先帝丧礼结束,皇室这一大家子,该升职的升职,如谢太后升为太皇太后,苏皇后升为苏太后,曹贤妃因是新君生母,也升为曹太后,之后,一应先帝后妃升为太妃、太嫔,然后,就是皇亲,诸公主长为长公主、长公主升为大长公主。再有就是曹太后母族赐公爵,不过,曹太后之父只得二等承恩公爵。苏太后因是正经嫡母太后,苏太后之父升为一等承恩公爵,以示尊贵。

    阿念对此的评价是,“倒还算有礼可依。”只是,要依阿念心下思量,曹太后这种脑子不清楚的女人,做太后都可惜了的,也只配做个太妃罢了。

    阿念也就是私下吐槽几句,他对新君生母委实观感平平。

    何子衿说他,“在家说说就罢了,那些内阁大臣,哪个不是浑身一万个心眼儿。就拿这赐爵来说,曹太后再怎么掐尖儿要强,也没叫曹家逾越了苏家去。要是曹太后聪明,就该老实些,她这位份,安安生生,一辈子荣华富贵。听你说新君不是不孝顺的人,她好了,娘家怎么会不好呢。”

    “她要有你这份通透,大家都得念佛。”阿念提到曹太后就要摇头的。

    好吧,自从阿念升为帝王师之一,何子衿听到的皇家八卦就越来越多了。

    何子衿身为命妇,初一十五都要进宫向太皇太后与两位太后请安,帝都这么些命妇,大部分是走个过场,何子衿四品恭人,排在末尾。谢太皇太后倒还记得她,特意同她说了两句话,“多年不见,你倒并未大变,依稀还是旧时模样。”

    何子衿恭敬道,“先时给娘娘请安,臣妇还未嫁人,如今就要做婆婆了。”

    谢太皇太后温声道,“做婆婆有做婆婆的好,儿媳妇孝顺,将来孙子孙女满堂,亦是福气。”

    何子衿连忙称是。

    谢太皇太后就问起她家在北昌府的事来,何子衿说些北昌府的气侯饮食,当地风土人*情,尤其赞北昌府冬天虽冷,却是有各种游戏,冰上玩耍,或是在暖暖的屋里煮茶烤火,反正何子衿嘴巧,何况她说的又颇是些有趣之事,谢太皇太后听的挺高兴。苏太后亦道,“以前尝听人说北昌府苦寒,要不是听江恭人说,都不晓得是这般物产丰饶,民风开阔之地。”

    曹太后淡淡附和两句。

    谢太皇太后笑道,“你我亦算旧识,以后闲了,只管进宫来说说话。”着人赏了六匹时兴宫缎给何子衿,便令她退下了。

    苏太后见状,也赏了江恭人四匹。

    曹太后笑道,“我不敢与姐姐比肩。”赏了两匹。

    何子衿恭敬的一一谢了赏,就带着一车料子回家去了。

    余幸杜氏见大姑姐进宫一趟得一车赏赐,颇是惊叹,何子衿笑道,“少年来帝都时,有幸给太皇太后请安,不承想太皇太后还记得我,赏了我几匹缎子,也是沾太皇太后的光,两位太后娘娘也赏了几匹。你们一人一匹,见者有份。”

    二人客气一二,都谢过大姑姐,一人选了一匹。何子衿又挑了匹鲜亮的给了宫媛,心下想着,另外给沈老太太送了两匹,舅妈江氏一匹,另外四匹,舅舅家的几位表弟媳一人一匹,何子衿一匹没留,都打发了出去。

    她,她主要是自己还有好些料子呢,这些料子,一年有一年的花样,何子衿爱存珠宝字画,衣料就算了,都是时有时穿的。故而,就给弟妹表弟妹的做个人情。

    余幸还打听了一回太皇太后身体可好的话,她与太皇太后是亲戚,对太皇太后一向关心。

    何子衿虽得了一车东西回家,心下却不是很安心,她倒不是没见过缎子,何子衿也不是财迷,可就曹太后那话“我不敢与姐姐比肩”,何子衿不晓得曹太后是与苏太后不睦呢,还是怎么回事。何子衿觉着,这话说的真没水准,事儿也办得水准一般,何子衿以往都不认得曹太后,自然不可能跟曹太后有什么不对付。曹太后这么抠抠索索的,总不是针对她,于是,何子衿暂时得出两宫不睦的结论。

    至于谢太皇太后,这位娘娘的心思,没人能看出来。

    先时,何子衿与阿念都觉着,有先时曹太后给先装贵妃送汤水的事,这位娘娘必然不会支持大皇子继位,可结果,“有嫡立嫡,无嫡立长”,这话是从谢太皇太后嘴里亲口说出来的。

    用阿念的话说,“当时听到这句话,我都以为是突然没听清,或者幻听了呢。”

    可这话,的确是谢太皇太后说出来的,这位娘娘,亲自扶持皇长子继位。

    哎,想到皇家这一团乱麻,何子衿就觉着,离皇家越远越好。

    何子衿给阿念提个醒,她爹这眼瞅着任期将至,让阿念同阿冽商量着,早些走走关系,把她爹调回帝都来才好。

    阿念心里惦记着这事儿呢,先同阿冽找义父沈素商量了,沈素在帝都二十几年,想了想,指点郎舅二人去走一走小唐总管的关系。

    江家这些年,与唐家的关系就没断,阿念自然认得小唐总管。

    小唐总管任内务司总管,说来也是正二品大员,其人虽未入阁,但背景很不一般,他爹老唐大人是做过先帝首辅的。再说门第显贵,说来老穆家怕也比不上唐家,老穆家顶多就是出了几任皇帝,而人唐家,据说千百年前,出过神仙。

    还有一传闻,说是老唐大人当年争首辅之位,当时与老唐大人竞争的是太宗皇帝的老臣秦老尚书,老唐大人论资历略逊于这位老尚书,结果,老唐大人硬生生夺得首辅之位。那么,怎样在首辅之争中获胜了呢?传说是小唐大人给自家神仙祖宗烧了半个月的香,说是神仙祖宗保佑,于是,秦家出了些不雅之事,秦老尚书灰头土脸下台,老唐大人就任首辅之位。

    说来,唐家的神仙祖宗,何子衿都不陌生,当初阿念与他爹科举,她与何老娘到州府神仙宫烧香求庇佑,那神仙宫里供着的神仙,就是姓唐的,便是唐家那位传说中的神仙祖宗。

    总之,唐家颇是有历史的家族。

    但要说小唐总管这人,虽是高官,却从未在六部任职,正二品内务司总管官阶虽高,却不比六部九卿权柄赫赫。可谁要说这朝中还有比小唐总管更面熟儿的,苏参政他爹苏尚书都要略逊一筹。

    无他,小唐总管虽然做官做学问的本事有限,但他人脉非同一般啊。前些年过逝的江北岭大儒,是小唐总管他师爷,那他师傅是谁呢,今吏部尚书李樵。对了,小唐总管还有位同门师叔,便是在江南主持海港事宜的的寿宜大长公主的驸马欧阳镜。而欧阳镜呢,便是江家在北昌府时今北昌府巡抚李巡抚的小舅子,李巡抚的夫人李夫人娘家姓欧阳,李夫人正是这位欧阳驸马嫡亲的姐姐。小唐总管还有一位同门师弟,便是如今驻守西宁关的端宁长公主的驸马忠勇侯彭侯爷。

    所以,小唐总管自身平平,但有这么些显赫人脉,纵观满朝上下,人们都是宁可得罪韦相,也不想得罪他的。

    而且,倘别人有小唐总管的出身,人脉,还不为当权者所忌啊?

    小唐总管不是,这位总管大人,据说十五岁就跟着仁宗皇帝和太皇太后学当差了,在王府一住多年,完全就算这俩人看着长大的,后来小唐总管成亲,这亲事,当年还是太皇太后给做的媒人。据说,太皇太后看他跟看亲儿子一般。

    而且,他能做到内务司总管,可见深得皇室信任。

    沈素这些年在帝都,与小唐总管早便相识,俩人这些年的交情。沈素与阿念阿冽道,“吏部李尚书一向为人冷淡,寻常人想说情走门路,再不成的。他唯与小唐总管相近,倘有小唐总管帮着说情,这事就十之八*九了。”姐夫只是想调回帝都,又不是要做什么高官。这事当不难操作。

    阿念做这些年的外任官,亦有些官场经验,就同义父道,“岳父如今是正五品,并非高官,这样的调任,还会惊动尚书大人么?”要按阿念的意思,能走侍郎的门路就走侍郎的门路,李尚书他见过,也听闻这位尚书大人不是很好说话。

    沈素道,“吏部正管三品以下官员升迁变动,要说以往倒无妨,侍郎那里操作一二便好。只是,你一来帝都就任皇子师,李尚书倘不知晓这些关系,他也不会做这些年的吏部尚书了。”

    阿念听义父这样说,就与阿冽决定去走一走小唐总管的门路。

    可这走门路,总得带些礼物过去,小唐大人吧,还真没什么特别爱好。女人,小唐大人家里只有一妻,无妾。金银,端看小唐大人的出身,也晓得这位大人不缺钱啊。字画,据说小唐大人年轻时就不喜读书。最后还是沈素说,小唐大人偏爱玉石,而且,沈素说了,一个人去就行,这种走门路的事,人越少越好。

    最后,就是阿念去的。

    阿念现在做帝师了,面子比较大些。

    阿念送小唐大人一对莲花白玉盏,那玉,乃上等白玉,内生雅光,唯莲花瓣的尖尖上带一点薄红,若美人腮,若胭脂雪,十分精巧可人。小唐大人一见就先赏鉴一番,虽然这玉盏不错,小唐大人心下十分清明,与阿念坐下说话,道,“阿念你带礼过来,肯定是有事相求。我内务司与翰林院,并无甚干系啊。”

    阿念便将想把岳父调回帝都的事说了,阿念道,“岳父在北昌府十几载为官,兢兢业业,不敢说辛劳。如今我们做子女的都回了帝得,就两位老人家与太岳母依旧远在北昌府,心中十分牵挂。”

    小唐大人就明白了,想了想道,“要搁别人,我是不理的,不过你不一样,我倒可以帮你向我师傅说一说,只是不知你岳父调回来,想任何职呢?”

    阿念连忙道,“只要调回帝都,有什么职司就任什么职司,岳父一向恬淡,与世无争。”

    听这话,小唐大人还比较满意,认为江念还算有分寸,便应了这事,东西却是没收,过两天回复阿念,“白叫我帮你问,太后,啊,不,太皇太后已经交待我师傅了,说何大人在北昌府这些年颇为不易,任期到时让他回朝任职呢。”悄悄将何恭的新职位打听出来告诉了阿念,鸿胪寺少卿,从五品。

    阿念回家与子衿姐姐道,“只看太皇太后行事,就非常人啊。”人家都想你前头去了。谢太皇太后特意交待吏部,自然不是因为何家,何家一介寒门,还不够太皇太后看的。太皇太后如此,无非是关照阿念罢了。而且,倘阿念不去唐家走动,怕是根本不会晓得此事,这等施恩不欲人知的手段……阿念越发本分,就是给陛下讲书时,也是只管尽先生职责,将书讲好也便罢了。

    在翰林院,更是对上恭敬,对下关爱。

    便是有槽,也只在家吐,只与子衿姐姐一人说。

    阿念如此谨言慎行,连谢太皇太后都与李尚书道,“江侍读此人,倒不枉先帝待他这一片心。”

    李尚书亦道,“是个谨慎人。”

    阿念这种话不多说一句,路不多走一步的谨慎似乎令谢太皇太后很满意,或者是何子衿真的入了太皇太后的眼缘,反正吧,除去初一十五的命妇按例请安,一月总有两三回,太皇太后会宣江恭人进宫说话。一时,江恭人入得太皇太后眼缘之事,不说满朝皆知吧,消息略灵通的人家也都晓得了。

    ☆、第457章 帝都风云之九

    第457章

    对于江太太何子衿得太皇太后青眼之事, 简直全帝都的贵夫人们想不明白, 这江太太哪里就特别招人喜欢来?当然, 要说江太太讨人厌, 那也是再没有的。现在帝都认识江太太的人不多,但,只要认识江太太的人, 就没有说她不好的。

    只是,帝都会做人的官太太多的是,怎么就轮到这么个四品恭人独得太皇太后她老人家的青眼呢?

    整个权贵圈都想不通死了。

    分析一下江太太的出身吧,寒门出身, 乏列可陈。再分析一下江太太此人吧, 嗯, 会种花,尤其是菊花,当初曾种出名品,可这也好些年不种了吧?对了, 太宗皇帝时就很喜欢江太太种的花, 可太皇太后又不是花卉的爱好者。

    这江太太究竟哪里好啊?

    这让无数想在太皇太后跟前露脸儿的贵夫人们百思不得其解。

    其实, 不要说外人了。

    便是江太太自己,也不晓得自己哪里就入了太皇太后的眼。

    她进宫请安, 无非就是陪着太皇太后说说话, 至于说话的内容,也很简单,太皇太后那里多是妃嫔过去服侍, 女人们在一处无非就是说说衣裳首饰、汤汤水水、养生健体的话题,再不然就是孩子,说来,江太太家的孩子比江太太还有名儿呢。主要是儿女结亲都是先帝下旨赐婚,而且,江太太家一对龙凤胎一对双胞胎的事,也不少人知道。

    何子衿说些孩子们的事,太皇太后倒是挺喜欢听,尤其何子衿一向比较实在,并不过度美化自家孩子。啥样就啥样呗,何子衿说双胞胎,“刚插班进了官学,现在有空就在家里练官话。他俩自小就在北昌府长大,虽然从小就教他们官话,还是有北昌府口音,学里有同窗打趣他们,现在知道要面子了,回家拼命练呢。本来就是话痨,现在又抢着说话,聒噪的很。”

    太皇太后笑问,“你们在北昌府是说官话,还是说当地人的口音。”

    何子衿笑,“开始过去时不会说北昌府当地的话,后来时间长也就学会了。在家说老家的话,要是出门聚会,多是用官话,如果跟北昌府当地的人说话,就是说北昌话。”

    苏太后闻言笑道,“我小时候在老家时,也是说老家的话。第一回进宫给母后请安,也有些老家口音,那时心里颇是难过呢。”

    太皇太后笑道,“这有什么,自来乡音难改。”

    何子衿也说,“双胞胎刚学说话时,一开始在县里,我先教他官学,后来我们调到北昌府,离我娘家近了,我祖母在家里从来都是说蜀中话,她老人家又喜欢孩子,就见天用老家的话教双胞胎,等出门吧,外头人都是说北昌话的。双包胎小时候说话,一会儿说两句官话,一会儿又拐到我们老家那里的话去,要不就冷不丁的蹦出两句当地话。他俩三岁以前说的话,平常人都听不懂。到上学的年纪,去了学里,才慢慢有条理了。”

    所以,江太太就是到太皇太后跟前,说的无就是这些鸡零狗碎之事,她既不似巾帼侯江行云那般能与太皇太后商议国之大事,也不似诸位大长公主、长公主这般,与太皇太后早有交情,甚至,诰命品阶不过四品恭人,在帝都府委实不值一是。

    但,她说话,太皇太后就是爱听。

    以至于有些酸葡萄的家伙就说了,“大概是太皇太后没见过村姑,故而,乍见这么个土鳖,觉着新奇。”

    反正,不论这些人怎么说,江太太自己也稀里糊涂的成了太皇太后跟前的红人。

    虽然她自己觉着自己就是去陪聊的,离红人的距离还有十万八千里,但……在外人看来,能被太皇太后记住,还能陪太皇太后聊天,这就是妥妥的红人啊。

    好吧,江红人正与两位弟妹看阿冽他们新置的宅院呢。

    虽然有些伤感,不过,兄弟姐妹们都成年了,分开是早晚的事。如今住在一起很是亲热,但以后孩子多了,还是分开的好。

    故而,余幸私下同大姑姐说了置宅院之事,何子衿虽略有伤感,也没说什么。何恭调回帝都的事是妥妥的了,余幸那处宅子也收拾的差不离了,这是请大姑姐一并帮着看看,她给长辈们布置的屋舍可还需什么添减。说来,余幸这些年委实长进颇多。她是诚心给公婆、太婆婆收拾居所,哪里会不用心呢?何子衿也挑不出什么毛病,主要是看看弟弟们以后住的屋舍如何,今看样样都好,何子衿笑,“我惯常是爱操心的,你们虽要搬出来,不亲眼看看,都不能放心。这宅子很好。”

    余幸笑道,“原本梅家卖宅子时,我就有些心动,不过,舅舅家要买,这话就没提。这金银胡同,一则宅子不错,另则就是咱们离得近,走两步就到的。”

    杜氏道,“亏得咱们这宅子是提前收拾的,听说内务司要修建宫苑供两宫太后居住,现在城中,不论花木还是砖石,都较先前贵了两成呢。”